大秦嬴鱼 第18节
书迷正在阅读:一碗清酒、九零致富经、真千金拿了奥运金牌剧本、穿成大唐名相张九龄正妻后、慕金枝、九十年代翻身记、夫君来自未来、退休后被竹马套路了、同步平行世界的我制霸无限流、(综漫同人)伏黑家的小儿子今天也在打网球
这口气绵远悠长,带着三分慵懒三分惬意三分夸张还有一分的得意,就是不见哀愁。 十分的造作。 惹的后/囿看稀奇,鹿媪则是拍着案几哈哈大笑。 后/囿摇摇头,一脸的不赞同,但也拍着案几高歌了一曲。 要说今日这顿小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少了乐舞了,就连缺少美酒都没让他这样的遗憾,只好自己给自己唱一曲了。 ...... 木林盛情难却,不仅从秦家带走了好几块豆腐,还有一箩筐的软饼和鸡鸭蛋,秦母嘱咐道:“豆腐不要放久了,拌点盐就能吃,软饼倒是不怕,可以多放几天,我给你多带了一些。” 何止是多带了一些,今日奴仆们吃的是油渣豆渣饭,软饼压根没吃,剩下不少、软饼是主食,能饱腹,保存好 了能放很久,秦母见木林是个以做石磨为生的小贩,石磨生意也不怎么样(卖不出去的都被秦家给收了,所以秦母判断木林的生意不好),索性就都给他带上了。 在这个以粮食为钱币的时代,秦母给木林以软饼做礼物,比给钱币更实在,也更贵重。 毕竟,秦行商鞅之法之后,你拿着钱币在街上,是买不到粮食的,倒是很有可能被人抓起来,严刑拷问,你买粮食做什么? 买来吃? 你自己家的地呢?没种粮? 什么?没地? 原来是野人,不是野人就是游侠,行了,去做苦役吧,要不就做奴隶,做了奴隶,你就不用拿钱币去买粮食了哈哈哈哈...... 总之,在秦国,粮食大过一切。 木林的良人喜笑颜开,木林也挺高兴,接下来几天,他们家几乎都不用开火了,还能吃的很饱,他很高兴,所以就提议今日的石磨钱他不要了。 秦母自是不答应的,还是把秦半两塞到了妇人怀里。 除了吃的,鸳媪还特地送了木林良人一罐子酸浆水,让她回家自己做豆腐吃。 木林临走前去看了下秦家的大铁锅,现下火塘里火堆燃的正旺,大铁锅里煮着猪头和下水,里面加了大量的葱姜,鸳媪还往里面添加了一些酸浆水,因此,味道并不难闻。 火堆旁边一个大木盆里泡着满满的肉骨头,有仆从时不时的将泡出的血水倒掉,换清水继续泡。 这是秦鱼要求的,他总算知道为什么以前家里做的猪肉这么臭了,不焯水,混着血水煮,肉能不臭吗? 他要求把肉和骨头里的血水都泡出来,然后焯水之后,再加葱姜熬大骨头。小火熬上一夜,明天一早他要喝大骨汤。 木林只一眼就看出这个铁锅的不同来。 对智慧的百姓们来说,其实只要一个想法,一个提醒,就能开启创造力的大门。 有了正确的方向,他们就能在这个方向上发挥出超乎想象的活力。 比如,两日之后,木林给秦家送来了适合放在他们家灶头烧火的小型号铁锅,样式跟两千多年后的铁锅,已经基本没有太大的差异了。 还附带着长木柄的铁铲。样式是从木勺子上加工来的,只不过是勺底宽了些,浅了些,两边卷起,既能盛汤,也能炒菜,比平时用的木勺子好用。 在秦鱼眼中,这就是铲子! 没问题。 木林,墨家弟子,不仅会凿石开木,还能打铁铸造铁器呢。 多才多艺的墨家!! 第26章 白露 栎阳都邑几乎是平地刮起了一阵铁锅风,而这阵风,是白露姚一口仙气“吹”起来的。 风是白露姚吹起来的,铁锅的名字也是她先叫起来的。 白露姚,姚姓,名白露,是姚家姚县令这一脉的嫡长女,四月初与栎阳西乡的大户秦氏定下亲事,两家相和,如今已经开始走六礼了。 要说姚家好女白露为什么会答应与秦家联姻,这里面也是有故事的。 嗯,是一个老父亲为自家女儿挑夫婿,而女儿太过有想法的故事。 好在,姚县令是个疼女儿的好父亲,没有将故事变成事故。 白露,人如其名,长的如春花上的露水一样小巧玲珑,白净剔透,光彩照人,惹人怜爱。 因着家世和父亲的官爵,也因着自己本身才、貌上的优秀出挑,在栎阳县,至少是在栎阳都邑,白露都是首屈一指的贵女典范。 在栎阳都邑,她是贵女们时尚流行的风向标,是小家碧玉们争相模仿的样本子,是贵妇人们口耳相传的好女楷模。 但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贵女,她有一个无伤大雅的小毛病,那就是在择婿上,她有些过分的吹毛求疵了。 之所以说是无伤大雅,那是因为对贵族家庭来说,她的这些择偶要求,并不过分,就是,过于“眼亮心明”了些。 但人家一个青春妙龄带着大笔嫁妆和父亲政治资产出嫁的贵女,凭什么要降低标准委屈自己呢? 除非她嫁的是秦国的公子,能做秦王的那种,她可以做以后的王后。那没法子,不管有多少委屈多少苦,她都愿意吃,她就是不愿意,家里也会强摁着她愿意。 这不是现在的秦王老迈,秦国的太子已定,秦国的公子也都好几十岁,且家中妻妾无数,儿子无数吗? 而且,在秦国,你要说姚姓有多么显赫吧,那也没有,甚至族人都不多,也就几十口人的样子。 那有没有官至上卿以及以上的大人呢?也没有,姚县令的爵位最高,第九级五大夫的爵位,将将够着卿的级别。但就这样,他也是在栎阳干了十几年,干的好了,才升了郡守的官。 所以,像姚家这样的中型贵族人家,给自家好女找夫家的话,一般 是门当户对以及在稍微向上一点阶层的人家找,而且,是以自家女儿的意向为先的。 先秦不流行完全包办婚姻,不让年轻男女见面,也不考虑年轻人双方的意愿。更不流行私奔式的自由恋爱,为家族抹黑。 除非这桩婚姻里有超出估量之外的巨大价值,比如,你要是跟国君议亲,或者跟国君私奔,那就另说了。 姚县令稳的很。国君他够不着,大贵族那边他不想掺和,他也掺和不了,掺和了很容易被炮灰掉。所以,他给女儿找的人家,都是门当户对型的。 但,白露好女有点难伺候。 姚家先是给她找了一个年纪相当的貌美小君子,姚县令的好友家的,知根知底,轻度的青梅竹马。但也就是太知根知底了,白露好女十分清楚自己的这个童年小伙伴是个什么样的货色,她以对方太过软脚虾,只会读诗迎风流泪的理由给拒绝了。 姚县令:秦国崇尚军功,这小儿郎以后是一定要上战场的,这样的软弱,说不好女儿要守活寡。 拒了也好。 姚家又给她找了一个军功爵在身的壮汉,壮汉身高八尺,一身的腱子肉,而且人家已经有军功了,以后可以向武吏方向发展,安稳是有了,前途也很可期,就人本身来说,非常优秀,就是年纪有点大,不过也没什么,周礼里还说男子三十岁才可娶妻呢,他这刚刚好。但白露好女不是这样认为的,她嫌人家汉子糙,胡子拉碴一身臭味,老远见了就想掩面,而且三十多岁还没老婆,说不定有什么隐疾在身呢? 姚县令看看自家娇花一般的女儿,再想想对方宝塔一般的身形,自觉也不甚相配,也就罢了。 姚家又又给她找了一个文吏,这回对方男儿年方弱冠,文而不弱,虽无军功爵在身,但他有强烈的上进心,秦律背的滚瓜烂熟,以后有老丈人姚县令帮扶,定也能青云直上。但白露好女嫌人家家里穷,仆从没几个,她嫁过去说不定还要亲自下地种粮,想想就难为死了。 在家里,从小到大,姚县令连一桶水都没让自家闺女提过,没道理,嫁到了婆家,就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他跟自家女儿没仇,女儿考虑的也确实有道理,这个也不行。 姚家又又又找了一个...... 不管能 找到多少男儿,白露好女总是能挑出一大堆的这也不合适,那也不合适的道理,总之就是不愿意。 姚县令慢慢觉出味儿来了,女儿这是,有她自己的心思啊! 姚家上下更是侧目,这才发现,娇养了十几年的女儿,原来并不是一个模范木头人,更不是一个道德楷模,为别人的眼光而活! 人家不仅不木,一朝爆发,还十分的有主见,看人的眼光高且挑剔着呢。 姚县令特地问女儿:“你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夫君?” 白露:“父亲,您应该问女儿,女儿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夫家。” 夫君和夫家,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以她的身份和身世,只能是嫁家中嫡长,继承家业,延续血脉。一句话,她嫁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族。 而且,她的夫君以后很大可能会上战场。自古上战场者,十去九不回,她不敢赌自家就是幸运的那一个,如果她守寡了,她也不想再嫁,她会守着儿女和家业过一辈子。 那么,这个家业,值不值得她守,就是她择偶的先决标准了。 还有,婆家长辈性情如何,决定了她以后的精神生活质量,这个也不能忽略了。 以上,为了避免自己在夫家孤立无援,她更倾向于就近嫁在栎阳县。因为姚家族人九成九的都生活在栎阳,她要是有什么事,让人快马加鞭,或者她自己快马加鞭,一个来时辰的功夫就能回自己娘家,安全又安心! 除此以外,最不重要的,反倒是夫君本人如何了。 姚县令被自家闺女的真实想法吓了一跳,吓过之后,又释然了。 秦国国情如此,既然注定要嫁一个男人,还有八成的可能做寡妇,那么,她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些,挑一个各方面都合自己心意的呢?她又不是挑不起。 在这一点上,只能说自家闺女务实,没有好高骛远的虚荣妄想。秦国就很务实,这一点上,自家闺女应该值得肯定。 同时,心里是有一点点的失望的。 只有一点点! 有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儿,说姚县令没有做过拿这个女儿换点什么的想法的梦,那纯粹是瞎扯淡。虽然他自家条件在那里摆着,但又不耽误他 做一做凭着女儿一朝腾飞的白日梦。万一成了呢?毕竟自家白露真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女孩儿,被贵人看上,那是多么正常的事。 但如照水娴花一般的贵女,明显不是个轻软的小白兔。 小白兔似的闺女一朝变成谋定后动的大老虎,他心里的那点子心思就立马掐灭了。女儿毕竟是亲生的,疼了十几年也不是假的,能换点什么最好,要是不能换,那也没什么。 而且,这老虎现在看着还没吃人,但老虎就是老虎,尤其是母老虎,一个闹不好,可是会反噬的,这个反噬,包括她的夫家和娘家。 姚县令从来就不小看女人,尤其是自己一手教大的女儿,她有多少本事,他只会往高出想,不会自欺欺人的看低她。 因此,姚县令决定尊重女儿的选择。 但要是在栎阳按白露的标准找这样一户人家,还真有点困难。 正在姚县令对着户籍簿子翻看的时候,秦大母带着秦川上门了。 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秦川啊,那不正是上天特地为自家好女准备的夫婿吗? 秦川就不用说了,小伙子年轻,身体肯定没问题,长得也白净精神,身上也没有异味——嗯,只这一点,白露肯定喜欢的——虽然没有爵位,这个可以商量,毕竟被没傅籍呢,没有上战场,自然没有爵位,但家财万贯,田亩不缺,日常生活过日子上也精致的很,吃的喝的非常讲究,这一点已经被多次证实过了,很符合自家“吹毛求疵”闺女的生活习性。 秦家在乡里也是有名的和善人家,这一点,他早就知道了,还亲自去西乡秦家表彰过呢。 秦家名声好,这多亏了秦家两位妇人的经营。人家既然要经营和善的好名声,那么,她们两人就得首先做到对外人、对自家和善,否则,不能服众,很容易被揭穿。 和善好啊,舅姑和善,自家女儿才能过的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