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节
李道宗也支持:从舆图上看,若是拿下安市,就可以再往前平推几个城池,哪怕来不及打到平壤就要退兵,可也是实实在在拿下了高句丽的半壁山河! “取安市。”皇帝一锤定音,又令人开始清□□,显然是要在一月内速战速决,彻底拿下并消化掉安市。 皇帝望着舆图:若是还能有半年时间门,他必然直取平壤。 不过,也无甚遗憾——经过这回亲征,皇帝胸中已有了定策,将来如何以最小代价拿下高句丽! 现在,就先收下其半壁山河罢。 “是!”众将领命。 长孙无忌在皇帝跟前,一向是最敢说话的,此时见皇帝已经定下了战策,就开口惋惜了一句:“可惜,这回攻安市用过了火药,将来若再攻平壤,他们就有防范了。” 皇帝闻言摇头而笑。 “不会。朕不会让他们有防范。” 长孙无忌:? ** 安市城的守将站在城头,望着外头大唐的军队,紧张中又带着些许骄傲:这些年唐军东征西讨名声甚大,甚至在高句丽也连下数城,但那又怎样,还不是拿不下他安市城。 只能拿周围几座城池无能狂怒—— 在安市城守军看来,大唐对安市束手无策,所以便采取了围城的‘笨办法’,将周围几座城池都拿下后,团团围住了安市,显然想困死安市内守军。 * 此时距离安市城外四十里,高句丽大将高延寿,率十五万大军奉命救援安市这座要城。 不过,他救援的心情并不如何急切,比起救援,更像是在拖住唐军。 “安市不必管,让他们围就是了,安市城内粮足,坚持一年也没问题。就是不知唐军能坚持多久!等到九月十月里,滴水成冰,咱们再去截了他们的粮道,看他们怎么办!” 正如大唐将领们日日盯着高句丽的舆图,高延寿自然也在盯大唐边境的舆图。 他指着一处:“大唐皇帝就在安市外,这是确定的,白岩城一战,他还亲自挂帅。但是大唐太子,是在定州吗?” “皇帝带着太子出来打仗,这么好的机会,可不会遇到第二次!” 高延寿眼馋的都快要冒绿光了:之前他们是丢了不少城池,但没关系,若是能以一个安市拖住大唐皇帝,到了冬日,攻守就要逆转了。 要是能把大唐的皇帝和太子都留在高句丽,那中原大好河山,真就是唾手可得了! 高延寿对于唐征高句丽一点儿也不意外:这些年,两国都在不断扩张地盘,中间门起了不少摩擦,而且高句丽还把大唐名义上的小弟新罗百济都按在地上狠狠捶过,是没有给大唐面子。 两国决策层早都清楚,两国之间门必有一战。 只是早晚而已。 但在大唐起兵前,高延寿真没想到,是那位打下天下的皇帝亲征,以至于势如破竹,高句丽连失十数城。 安市,就是最关键的一点。 高延寿原本是有些遗憾本国苦寒,但现在却无比庆幸于他长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 他对着天空祈祷让今岁的雪,来得再早再冷一些。 让大唐的帝王将相,就留在这冰天雪地中吧。 ** 中军帐中。 皇帝问归来的李勣道:“高延寿的大军又退了四十里?” 李勣点头:“臣瞧着他们可不是真心来援安市。臣才带了一万兵马,他们就又退了四十里——生怕陛下放弃安市一般。” 皇帝搁下手里关于火药计数的奏章:“行了,退的够远了。” 可以动手了。 * 安市城头,守将有点茫然看着对面唐军的动作。 “将军,您说唐军在搬什么啊?”远看像是大石头,但找了眼力好的士兵来看,说不是天然石块,而是一些外头包着麻纸的大球。 每一个大球都需要两个士兵一起抱起,看起来挺沉的。 就是不知道里面包了些什么。 “估计是新的投石——外面既然是麻纸,那可能还要点火用火攻吧,算了,不必理会。” 火攻是自古就有的兵家战术,安市是高句丽数一数二的坚城,如何会不考虑防火。 于是,刚开始唐军搬运的时候,城墙上还有高句丽将士在看,等投石器被推出来后,安市城的守军显然就不在意了。 毕竟人家高句丽也是见过世面的国家——有些老兵,还都亲自参加过当年抵抗隋炀帝的战争呢。 对中原的武器也很了解。 无论投石还是火攻,对他们的城墙都不会造成毁灭性伤害。 那随便唐军去折腾吧。 二凤皇帝亲巡前线,自然看得到安市城内守将的反应,对身后跟着的李勣和长孙无忌笑道:“这样看着咱们准备火药投石,对面却一无所知更不会阻拦的大好场面,将来平壤城下,还能再来一回。” 如今已经八月了。 这一月来,唐军只象征性打了打安市城,然后就做出攻城不能的样子,开始转头去打周边城市,直到把安市城变成了一座孤岛,又把高句丽的援军逼退到八十里地外,再见不到安市的情形。 “今夜,攻城!” * 高延寿近来每日晨起,都会虔诚向上天祈祷快点冷下来,快下雪。 八月半了,以往天气异常的时候,也有早早下雪的,希望今年也能有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把唐军留住。 比起高延寿的向天祈祷,李淳风是直接开算,然后给出了一个答案:“九月初会有大雪,最晚不过九月初十。” 皇帝负手而立,看着眼前火光冲天,城门已破的安市城:“九月初……那还能再打下乌骨城。”而且还是不用火药,直接拿下的打下。 李淳风道:“若拿下乌骨城,只怕高句丽王要日夜坐立不安了。” 乌骨城就是高句丽国都平壤城前的最后一道屏障了。 若是大唐拿下乌骨城,相当于站在大唐的土地上,就能跟平壤城内的高句丽王早晚问好。 皇帝想了想这个场景:“那很好啊,彼此为邻,正当日夜问候。” * 高延寿在听闻‘安市城已破’的军报时,第一反应便是假的,不可能!哪怕安市城并非万世永固,但也绝非旦夕可破啊! “再去探!” 副将阻拦:这,这还探什么啊,安市城已破,半壁高句丽都完全落入唐军之手啊,再派人进去探给人家添菜吗? 高延寿气急:“城池可以丢,但不能丢的不明不白,安市城的牢固与国都平壤也差不了多少,若是不知安市城是如何被唐军攻破的,将来唐军兵临平壤城下,岂不也是两眼一抹黑!” 副将这才醒悟。 然而还未组织起一支强尖兵去探安市城事,高延寿就接到了另一个战报:大唐皇帝亲率军拿下了乌骨城。 副将心急如焚:“将军,这……” 高延寿抹把脸:“撤!立刻回撤平壤!”他带着十五万大军在外面溜达,平壤城内可是兵力空虚,得立刻回去护驾。 高延寿是又迷惑又痛苦回到了平壤。 到了城外时,忽然觉得鼻尖一凉。 他勒马狂喜:雨夹雪! 八月底下了雨夹雪,那九月必有大雪。只要唐军再留一个月…… 他还未想完,就有斥候拍马来报—— 这位哨探唐军动静的斥候,觉得自己报的是个好消息,因此一路高声道:“将军,唐军没有向平壤来!唐军退兵了!”不用担心唐军继续打他们国都了。 高延寿只觉得冷冷的雨夹雪在脸上胡乱地拍。 ** “改盖牟城为盖州,辽东城为辽州,白岩城为……”二凤皇帝将拿下的城池,一一改为大唐的州府。 同时,在辽东城设立辽州都督府,总管辽东事。 班师回京的路上,二凤皇帝在营帐前看着雨雪霏霏:“天时如此,也罢了。” 李勣这些日子,心中一直想着一事,此时就向皇帝道:“陛下,虽说高句丽是天公不作美。但……薛延陀那边,倒是无妨。” 大军来都来了,不如把薛延陀干掉吧! “之前臣虽败薛延陀,令其告饶求和,可惜却未捉住夷男。此番薛延陀再冒犯圣威,臣愿请战,此番必擒夷男回长安给陛下请罪!” 李勣所说的‘薛延陀再冒圣威’是今年年初的事儿。 彼时二凤皇帝正在备战高句丽,夷男可汗那种左右摇摆的墙头草毛病又犯了——高句丽想跟薛延陀联合,两面夹击大唐,所以许给了薛延陀重利。 夷男可汗也觉得两虎相争,自己可从中牟利,很有些心动。 只是前两年被李勣暴击三次的记忆到底还在,又有点不敢。前思后想,夷男可汗就派人来试探二凤皇帝了。 薛延陀派使臣前来,明面上请求要做唐协军,帮着一起打高句丽,实则是在刺探加试探。 皇帝当时没空理他,更懒得去揣摩他这种反复横跳的心态,直接对使臣道:“回去告诉夷男,朕与太子即将东征,敢来犯边就让他来!”[2] 夷男到底没敢来。 但他的行止已经惹着了二凤皇帝:就是因为有薛延陀这种反复横跳的隐患,他还得分兵去防御,同时还要舍出一个能用的大将执失思力不能动,就领兵驻扎夏州专门防范薛延陀。 这不是耽误事吗! 此时听李勣提起,皇帝点头:薛延陀,早晚是要灭的。 于是给李勣分兵,令他不必跟着大军班师,而是直接去夏州与执失思力会兵。 李勣欣然领命。 然而,然而就在他带兵入夏州前,就收到来自执失思力的战报:夷男可汗急病过世,留下两个异母的儿子争夺可汗之位,薛延陀内部已乱。而最后成功争得皇位的那位多弥可汗,为了服众,决定以战事立功。 他挑的战事,就是趁着大唐皇帝亲征高句丽,进攻大唐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