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唐:我穿越唐朝当相师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七十章:不能就此躺平

第三百七十章:不能就此躺平

    “贞观元年,4月15日。穿越以来,实在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一路的奔袭,打打杀杀。何时是个尽头,安稳的过上清净的日子。”

    “贞观元年,5月15日。解铃还须系铃人。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突击审讯,顺藤摸瓜,,终于找到江家血案的真凶。不管怎么说,自己可以轻装上阵了。”

    “处理好江家血案,对于朱县令、李二叔以及河南府尹都有好处。当然,谁是最大的赢家,还是隐晦一点好。”

    “王爷,该休息了。”

    这时,门外间,春香翻了一个身:“王爷,别再写了。明日还要早起。”

    “哦,马上就好。”

    李绩轻轻合上笔记本,带着对春红的牵挂,慢慢进入梦乡。

    ……

    翌日。

    李绩一个人在院子里修炼,忽然,宇成从外面进来,脸上一阵喜悦。

    “宇成,什么事这么高兴?”

    “主公,听说帝国恢复办学了。集团军里的很多年轻人,都想上学。大伙的意思,让我来找你,能不能学习练兵两不误。”

    李绩收住招式,笑呵呵的看着稚气的宇成。

    “这倒是好事。人总得有点文化。没有文化的兵,就是一个大老粗。我同意你们的想法,你统计一下,看看有多少人有这个意愿。我好和东都学府联系一下,看看入学的门槛有多高。”

    “主公,如果‘内卷’太激烈的话,我估计不少人会望而却步。选择‘躺平’。”

    “躺平?”李绩不太赞同这个观点。

    作为穿越人,他对社会分层的种种弊端,深恶痛绝。

    然而,条件受限,对于不公平的游戏规则,你只能坦然面对。

    隋唐以来,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机制,逐渐被打破。

    凡事皆有开端。

    东都学府的生源主要面对皇亲国戚,还有王公勋臣的子女。

    庶族子弟想入学,必须是才华出众者,也就是所谓的“俊士”。

    李绩暗叹,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境下,手底下这些当兵吃粮的小子,有几个是饱读诗书之人。

    “我知道,大家的底子薄。”

    李绩提高声音,“不要气馁吗。有竞争,当然是好事。大家能通过竞争获得上升的机会,这样社会阶层才不至于被固化。”

    “如果还是九品中正制的体制,我明确的告诉您们,怎么努力都是白费力气。李二已经登基,他也不愿意看到社会再次形成大动荡与大退步的局面。”

    “王爷,我们也许是心血来潮。”宇成耷拉着脸,说出了难言之隐:“我们出身孤儿,大部分都是流浪汉,地位层次这么低,一个大字不识,怎么和那些世族子弟竞争。”

    “慢慢来,只要朝廷有政策,我们就设法抓住机遇。”

    李绩说着,向西厢房走去。

    “跟我来。”

    来到西厢房,李绩先让宇成坐下,“我找几本书,拿回去先看看。不懂得地方,先放下。”

    李绩从后面的书柜上,拿出《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五本书。

    “宇成,这几本书,我认为很有权威性。这里面有儒学大师孔颖达的注释,京都学府已经开始用作法定教科书。当然,也是明经、进士二科考试必备教材。”

    宇成如获至宝。

    “主公,我回去和他们仔细研读。”

    宇成低头翻阅着《礼记》,看着宇成如饥似渴的模样,李绩陷入了沉思。

    历朝历代,都存在教育资源分配这个社会问题。

    隋末,痒序皆废。东都太学只保留几个贵族班,州县痒序逐渐私学化。

    乡村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如今,大唐初定。教育,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前世北上广的学子,稍微努力就能进入顶级的学府深造。

    那些三四线,小县城、小城镇、小乡村的学子,即使再努力,也难以企及自己的理想高度。

    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竞争,抑或如果竞争没有区分度,优势家庭的子女将凭借已有的优势,轻松碾压劣势家庭的子女。

    社会将是优势更优,劣势更劣。

    那将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而进入名牌学府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前程似锦,轻松获得“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岗位。请下载小说app爱读app阅读最新内容

    那么,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家庭原因输在教育起跑线上的学子就再没有“逆袭”的机会。

    这种情况就会使社会格局变得更糟。

    贞观初年,社会急剧动荡。

    想彻底改变这种“内卷”问题,还需要假以时日。

    “宇成,回到军营里给大家说,从现在起,学习就是主要任务。认为家庭背景不好的学子就不要吐槽‘内卷’了。”

    “如果没有学习成绩这个硬指标的竞争,那么优势家庭的子女,可以轻易通过各种所谓的‘素质’‘背景’‘出身’占据大部分资源。”

    “告诉他们,‘内卷’虽然残酷,从我的角度看,我不反对‘内卷’下的竞争,我想有两条路可选。”

    “一是,如果你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比较好的绩点,则不应该跟风鄙视绩点。”

    “二是,如果你在绩点上感觉疲于应付、力不从心,则可以去寻找能够体现自己优势的其他信号。”

    李绩看着宇成发愣的眼神,“千万不能因为不喜欢‘内卷’,就采取‘躺平’的态度。”

    “‘躺平’是极不负责任的态度,不但对不起自己的父母,还对不起百万个努力劳作的赋税人。”

    “毕竟太学的运行经费中,学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大比例来自户部的拨款,户部款项的来源就是赋税。”

    其实,唐初国子监、太学的生源,仍是文武官员、勋封之子孙、曾孙子这些望族子弟。

    庶族子弟只能望而兴叹。

    四学只有八百人对庶族子弟开放,这些庶族子弟就是各地推荐的所谓“尖子生”。

    国子监的学子,由尚书省补录。国子监祭酒把关。

    州县的学生,由各州县的长官负责推荐,各地长史把关。

    门下省有弘文馆,只招录三十人。

    东宫有崇文馆,招录学生只有二十人。

    能有机会进入这两馆求学的,那是凤毛麟角。

    其实,这两馆的学生只招皇亲国戚。

    宰相以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才有资格入学。

    李二登基后,多次到国子监和太学视察,听取祭酒和博士们意见。

    对一些有成效和品学兼优的讲师进行奖励。

    礼部负责新建校舍一千二百间。

    增加律学生员,3260人。

    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纷纷差遣子弟请求进入太学学习、深造。

    帝国生源遍及海内外,人数过万,儒学之盛,前所未有。

    李绩想到这,继续鼓励宇成,让他回去做好动员。让更多的人,参与竞争。

    虽然明知困难重重,他还是希望宇成他们奋力一搏。

    宇成走后,李绩忽然想到好长时间没有回李府了。

    李清音入学已经有十多日了,江家的案子也破了,不如相邀李二叔结伴而行。

    回李家看看。

    他来到街上,在一个弯角处,有一家百宝轩首饰店。明月坛主的大唐:我穿越唐朝当相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