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天命唯汉在线阅读 -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刘盈:噶韭菜咯!

第二百四十八章 刘盈:噶韭菜咯!

    渭水南岸,兴乐宫遗址。

    吹面微凉的秋风中,刘盈正在带队在这里做着测绘的工作。

    作为一只土木狗,他深知有一张靠谱的施工图,对于工程进度的帮助有多大。

    而且这里毫不夸张的说,将会是他未来的家。

    所以,自己家的设计,在力所能及的时候,还是不要完全外包给别人的好。

    嗯,但更重要的理由,则是为了逃学……

    毕竟,他只需要再在关中居住十天左右,就要着手前往河北跟韩信汇合了。

    秋粮入库,赶种一季小麦之后,赵国的精壮将被征召,南下灭齐。

    随着堆肥法的大量普及,再加上这一时期没有什么抗倒伏用来密植的种子,所以即便是一年两熟,对于地力的消耗其实也并不太严重。

    麦豆连作,再加上牲畜和人类的粪肥,土地再怎么贫瘠,一亩地还是能打一两百斤粮食的。

    这个产量,在后世里人口过亿的时候会闹饥荒,但在人口只有一两千万的年代,亩产虽然低,但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并不低。

    刘盈想做的就是先爆人口,然后将人口导向设在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工坊,之后利用提振的生产力,完成对江南岭南的开发,以及海外的殖民。

    尤其是日南郡的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尤其适宜耕种。

    将那里产出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回来,则国内就可以实行三圃制,既修养地力,又可以发展利润更高的畜牧业。

    在刘盈的规划中,他准备用三到五个五年计划,让大汉的百姓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

    所以着眼于当下,他做的一件事,就是教会将作少府的一群工师,如何完成地图测绘。

    秦朝的地图上,虽然标注有点到点的距离,以及山脉的等高线,但受限于工具和实际操作的问题,这样的地图只是用来参考。

    尤其是在大军行进的时候,更多依靠的,还是当地人的带路,以及派出游骑的实地侦查。

    至于像是修水渠道路等大型工程,尤其是水渠,很多时候能够通水,靠的都是运气……

    毕竟,刘盈阅读《中国水利史》这本书的时候,见到其中最为频繁出现的,就是‘水不通’,‘不能通’……

    所以说,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前期精准的测绘,还是很有必要的。

    而现在摆在刘盈面前的,是他一早叫人复刻出的一台游标经纬仪。

    就是一个木制的三脚架,上面安装带有四个微调旋钮的基座,然后是一个垂线定水平的水准仪,基座上带有一个液浮指南针和罗盘。

    再往上,是由青铜铸造的器身,分为主尺和附尺的水平角度盘。

    主尺为基座,往上能旋转的部分有一个垂直旋转的角度盘和带有定位细丝的望远镜。

    这些都不是难点,难点是对于度量衡的确定。

    秦汉时期确定度量衡的一种标准物,用的是黍米,准确的说,用的是上党郡羊头山的黍米。

    一百粒大小均匀的黍米首尾相连一字排开,恰好就是这一时期一尺的长度,既23.2厘米。

    这一数据,即便是后世测量,也同样相差不大!

    不过刘盈决定抛弃现有的度量衡,采用后世里常用的数据。

    于是在反复测量取平均值之后,将一尺分成232份,确定毫米,进而确定厘米、分米和米。

    毕竟,十进制的换算,相对更加简便。

    秦国一统天下之前,各国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于是采用不同的度量衡,但在秦灭之后,统一度量衡就变得尤为重要。

    这一时期,每年九月的时候,各地的官员就会进行年终总结,将当地的各项数据上报中央。

    这,就叫做‘上计’,而出发前往中央汇报的官吏,就叫做‘上计吏’。

    在一个统一的国家中,自然不能有大小尺的存在。

    萧何这段时间忙碌的,主要就是将新的度量衡,以及和旧度量衡之间的换算公式铸成铁件,让各地的上计吏们带回,并在各地进行推广。

    新朝新气象,确定度量衡,确定新的法令都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其实刘盈最想改变的,还是现在这个坑爹的历法。

    不是说以十月为岁首不好,而是现有的颛顼历不够精准……

    嗯,八月十五那天,天上一弯弦月了解一下咯!

    月相历他不知道该如何测量,但后世常用的公历他还是知道该如何测量的。

    毕竟,只要卡死每年太阳最短和最长的那两天,就可以确定冬至日和夏至日,然后以此为坐标,闰年三六六天,每四年一次轮回,万年历就做好了。

    但问题是,确定历法很简单,难点则是历朝历代颁布历法的目的,是为了劝课农桑。

    简单来说,就是在历法上写明,什么时间适合播种,什么时间要抓紧收割。

    二十四节气歌,大抵就是用来做这个用的。

    然而还是那个问题,这时候的温度比后世高一些,很多节令的顺序其实是反着的。

    《汉书·律历志》中,列备二十四节气并载明有相应的星度,曰:大梁,初胃七度,谷雨。今曰清明。中昴八度,清明。今曰谷雨,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终于毕十一度。

    如此,用错误的节气歌,去指导需要卡死农时的农业生产,绝对称得上是祸国殃民了。

    不过刘盈对此事也有计策,那就是后世里《光明日报》的那句名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来确定历法,至于剩下的指导农时等工作,则去寻找善于耕作的老农来完成。

    比如闲的发慌的刘太公,作为一名喜欢声色犬马的农家子弟,他虽然和学派内很多老古董的关系不好,但却很受新兴派的欢迎。

    只要给他足够的经费,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够得到几份适用于不同区域的农作物种植指南。

    嗯,其实说是新兴派,那些人的年龄,也大多都在五十上下了。

    相比于日薄西山的墨家,讲究凡事亲力亲为,舍弃过多欲望,安贫度日的农家,更是早就青黄不接了。

    所以这段时间,刘太公见到刘盈不在,而刘肥也没有继承他的想法后,老头的目光,就盯上了还处于懵懂时期的刘如意……

    于是,小家伙经常一身土的很晚才回房间,戚姬虽然嘴上不说,但背地里都不知道翻了老老刘多少白眼了……

    兴乐宫遗址旁,刘盈在甩给了阳成延等人一张三角函数表后,开始自顾自的感怀了起来。

    目之所及,断壁残垣。

    昔日冲天的大火已经熄灭,滚滚的浓烟也已经消散,至于散落的白骨也已经被好生收殓入葬。

    如今,这片土地上,只剩下废墟的悲怆与破败,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壁讲述着过往。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测绘完成之后,征发的施工队就要进场,将那些不堪使用的废料清理出去,然后让这座宫城迎来重生。

    逝者不死,必将再起,其势更烈。

    长乐宫这个名字,将会和隔壁的未央宫一起,永远载入一个民族历时千年不曾断绝的史料之中!

    在身后韩谈,以及几名按剑武士的亦步亦趋中,刘盈慢慢从断壁残垣中走出。

    不愧是萧何,他选择的这个地方,其实重建起来十分容易。

    咸阳大火虽然波及到了这里,但毕竟距离现在时间很短,上层的木制建筑虽然彻底毁了,但台基等最为耗时费力的东西,还是完好无损的。

    只需要重新去秦岭中砍伐大木充作梁柱,然后铺上地砖瓦片等物,这座宫殿就可以很快入住了。

    难怪史书上说,从汉五年开始,直到汉七年二月,长乐宫就建成了。

    如此短暂的时间就完成了如此恢弘的工程,其实一直是人们诟病刘邦的一个点。

    嗯,虽然工程量也确实不小,但毕竟只是改造,而不是建设。

    前者只需要打钱就行了,而后者,对于人力的需求就要大得多了。

    毕竟台基是夯土所做,不仅土料的制作费时费力,就说是一下下的将泥土夯实来建造如此规模的宫城,非十万人苦干好几年不可。

    而对于打钱这一点,在关中各地售卖茶叶,以及即将拿到河东盐池分红的吕雉,在刘盈来之前就明确表示。

    钱要是不够,尽管向她开口去要!

    吕雉虽然进入关中的时间晚了一点,没有见过昔日咸阳城的繁华壮丽,但仅仅是从遗址上走过,就足以让她对狭小的栎阳王宫不满了。

    搬新家,就成了吕雉这些时日最为惦记的一件事情。

    刘盈自然不会跟她客气,在爆肝了几个通宵后,一份长乐宫改造2.0横空出世。

    在这份施工图纸上,不仅预留了将来自来水系统,更是还为日后的供电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灞水滔滔汇入渭水,在高差这么大的地方,不建几座水力发电站,简直就是浪费!

    对此,刘盈噶起自己老娘的韭菜时,也毫不手软……

    当然了,现阶段的话,还是火电更为简单一些。

    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作为首都,自然要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外迁啦……曹吉利的天命唯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