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季汉当兴在线阅读 - 第一百九十三章 治南

第一百九十三章 治南

    昆泽城太守府内,诸葛亮正在案桌前闭目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此时已是三军会师之后的第五日,昆泽以及附近几个县的百姓都已安定,动乱的局势基本上算是稳定下来,然而平定叛乱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治理南中。

    治理南中的方略他早有腹稿,南征前与马谡等人都有过商议,只是亲自来到南中之后他的体会自是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细节还得仔细斟酌。

    所谓一人计长、二人极短,纵然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但他并非神人,也有考虑不全的地方,因此他也常常告诫自己身边的官吏,要他们能够大胆指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所谓拾漏补缺不外如是。

    今日诸葛亮想起昔日与杨清几次论及南中之事,从他身上得到不少启发,而且同意他外放南中出任太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先在越巂试行拟定的治理方略。

    “现在看来效果很好,是该到了推行的时候了。”诸葛亮不禁想道。

    “丞相,越巂太守杨清到了。”杨仪进门禀道。

    “让他进来。”诸葛亮睁眼笑道。今日他要再与杨清好好谈谈,看看自己的方略还有没有改善的地方,毕竟杨清这小子总是有些奇思妙想。

    “清见过丞相。”杨清跟着杨仪进了公房。

    诸葛亮闻言起身笑道:“明之来了,坐吧。”说完又对杨仪道:“威公也坐下一起聊聊吧。”

    以他的身份站起来自然不是为了迎接杨清,实乃坐得久了起来活动活动,三人皆是亲近关系,他也就随便了些,若是接见其他人自是要保持一国之相的威仪。

    杨清和杨仪二人,一个曾做过丞相主簿,一个现在就是丞相参军,当然清楚诸葛亮的性格,也不扭捏,坦然就坐。请下载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明之,雍闿三贼皆已伏法,孟获等人也都归顺,南中叛乱可谓基本平定。接下来自是要对南中有个妥善的安排以求长治久安,以前吾与汝就此事谈过多次,今日还想听听你的看法。”诸葛亮走到门前看着外面庭院的景色,背对着杨清二人说道。

    杨清沉吟了片刻,回道:“丞相,我大汉目前仅有益州之地,国狭民少,若想与魏吴两国争锋必要大力治理南中。

    南中诸郡除牂牁郡之外其他郡县皆是物产丰富之地,益州郡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永昌郡土地沃美、宜种五谷、蚕桑。还有我越巂郡土地平坦、稻田丰饶。南中之地可以说大有可为,只要朝廷用心治理必能增补国用。”

    “杨府君说得对,南中物产丰富,盐铁鱼米、金银牛马甚多,朝廷若治理得当,他日北伐中原定能有所增益。”杨仪也附和着说道,他也对南中物产情况做了功课的。

    诸葛亮笑了笑,回到自己座位前将桌上的一卷书简拿了起来,然后走到杨清面前递给了他:“这是吾拟的一些方略,汝等看看吧。”

    杨清起身双手接过看了起来,只见书简上面写着划郡、南士、移民、分部四个纲目,每个纲目之后都有注解详细阐述具体的内容。他看完之后若有所悟,然后又将书简递给了杨仪。

    待二人看完之后,诸葛亮问道:“汝等以为这四大方略如何?”

    杨清瞥了杨仪一眼,见他还在思考,遂道:“丞相,清以为南中之乱因两大隔阂而起,一是南中士人与蜀中朝廷的隔阂,二是蛮夷与我汉家百姓之间的隔阂。

    南中之民中虽然蛮夷不少,但汉人也有数十万,经学教化亦是从蜀中、汝南传于本地,士大夫之辈虽较北地少但也并非没有,当然士人多布于大姓之家罢了。

    如永昌郡有大姓陈、赵、谢、杨,牂牁郡有大姓龙、傅、尹、董、王,益州郡有雍、孟、霍、爨四大姓,朱提郡则有大姓朱、鲁、雷、兴、仇、递、高、李等。

    这些人位处绝域,受蜀中士人轻视,多有怀才不遇者,故彼辈怨愤日久,与成都离心离德,此第一种隔阂也。

    第二种隔阂则是蛮夷与汉民之间的矛盾,其首要则在与豪强大姓之间的隔阂。汉人大姓累世豪富,而各蛮夷百姓则是贫困度日。

    汉人据繁华富饶之地,蛮夷则住山林贫瘠之所,长久下来蛮夷自然不会甘心。吾观丞相这四大方略可消弭这两大隔阂,真乃良策耳。”

    诸葛亮淡淡一笑,道:“吾素知明之常有奇策,又在越巂施行良政,汝可坦言道之,以补这四条方略之疏漏。”

    诸葛亮的方略已经很完备了,但杨清还真有些想法补充,遂道:“清以为南中各郡首重越巂,越巂一郡的汉人就占了整个南中汉人的近一半,且郡内有块不小的河谷平原,适宜农耕,还有盐铁两物。故朝廷若能重视,快可大治此地补益国用,慢可以此为基王化南中。”

    “嗯,明之所言有理,越巂上接汉嘉、犍为,下通永昌、益州,若能将其治理成朝廷的小粮仓以及货物中转之所对对越巂本地、对整个南中乃至国家都大有好处。”诸葛亮赞同道。

    久未开口的杨仪却有些异议:“可是丞相,越巂郡毕竟偏据西隅,比不得益州郡那般位置居中勾连四方吧,故仪以为南中各郡还是以益州郡为重点较为妥当。”

    诸葛亮闻言并未回答,而是转头一脸微笑地看向杨清,杨清明白他的意思,朗声回道:“杨参军所言不无道理,越巂郡位置是偏西了些。不过清以为控制南中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政,可以越巂为基,二是军事,则可以益州为重。”

    说罢,又拱手对诸葛亮道:“丞相,如今南中之人已深知朝廷兵力之威。故可将庲降都督府从平夷县南迁至益州郡以加强朝廷对南中的统治。”

    南迁庲降都督府这是原本历史上诸葛亮的做法,此刻他心中已有这个打算,杨清的提议正合他心中所想,故颔首笑道:“明之此仪与吾不谋而合啊!”

    杨仪也早知诸葛亮有南移庲降都督府的计划,只是没料到杨清居然也有这个想法,对此人之能他今日的认识较之以往又深了一层。不过在他佩服的心思中也夹杂着些许不服和一丝他也未曾发觉的忌惮。

    “杨府君之言仪明白了。”杨仪心中感受莫名,面上还收拱手向杨清叹服道。

    杨清也拱手还了一礼,接着道:“丞相、杨参军,清还以为若要使南中长治久安还需惠及汉夷两族百姓,只有百姓归心朝廷,南中才能实现真正的久安。”

    “明之有何妙策?”诸葛亮抚须笑道。

    杨清笑了笑,道:“妙策谈不上,只是有些想法罢了。丞相,南中物产丰富,不过若想与蜀中互通有无则非要大修道路不可,所谓要想富、先修路,正是这个道理。”

    现在从蜀中到南中的陆路依然沿用秦朝和先汉时期开凿的五尺道、南夷道、旄牛道等道路,只是后汉末期朝廷统治力下降,不少路段被堵塞断绝,极其不利大批货物通过。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说法倒是有趣,难怪明之这么重视打通你们越巂通往蜀中的旄牛道。”诸葛亮重复着杨清这句新颖说法,越琢磨越觉得此言甚为有理。

    “正是,不过这非短时间就能完成的,须得做长久计。”杨清苦笑了一声,这个时代在南中的崇山峻岭修路可不是个容易的事啊。

    喝了口茶水,杨清继续道:“其次则是大力推行曲辕犁和翻车,如此一来南中粮食的产量将会大为增加。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此吸引山林蛮夷到平地矮丘耕作定居,加以时日即可编户齐民增加人口、赋税。”

    “嗯,此言有理,明之还有什么妙策继续说。”大兴农耕这一点诸葛亮也是早已想到了。

    杨清道:“清哪还有什么妙策,只有最后一点浅见罢了。丞相,某观益州郡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最是适合种植茶叶。若是朝廷能在此间大力推行种茶,则可为南中百姓多增一条生计,他日南中亦能加入茶马互市,加强与蜀中乃至北地的联系。”

    “善。”诸葛亮听了眼睛一亮,喜道:“明之此法甚妙,可试行之。”

    推行种茶这点诸葛亮还真没想到,这些时日他心中自是有将蜀地先进技术传播到南中的打算,只是南中之民蛮夷居多,其间利害还得仔细斟酌,不然让蛮夷辈起了别样心思反而不美。

    现在杨清所说的种茶倒是无伤大碍,此举推行开来倒是对朝廷还有南中百姓都是善行。

    诸葛亮笑道:“看来今日请明之过来是请对了,威公汝说是否?”

    “丞相所言甚是,杨府君实乃治世之才,今日仪真是受益良多啊。”杨仪干笑了两声,出言附和了一句。只是他话说得漂亮,但双目中闪过一道莫名的神色,显是他心中并未真心如此,然而诸葛亮和杨清交谈甚欢,并未注意到他的异常。

    三人就南中之事商议了许久,直到到了吃饭的时候方停,诸葛亮又留二人一起用了午膳,然后又说了会儿话这才让二人离去。军师中郎将的季汉当兴